新时代,新作为,书写大思政“心”篇章
发布时间:2018-06-19发布部门:中国教育报浏览统计:
高校立德树人促发展主题系列
连续18年实施“综合导师制”,对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引路人”。
连续20年开展“外交官进校园”活动,是全国仅有的一所建立“外交官进校园展览馆”的高校;先后邀请吴建民、戴秉国、沙祖康等近30位知名外交官进校开展国际形势教育,被学生们评为“每个浙财人必听的讲座”。
连续11年锤炼“感恩文化”品牌,以“充满爱,传递爱,延续爱”为精神引领,创办自强协会、开设“一元钱”基金,积极开展各类感恩教育和实践活动,让爱的馨香溢满校园。
久久为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得浙江财经大学在浩荡春风里更显生机勃发。
当我们问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历久弥新的“秘诀”时,学校党委书记李金昌教授笑着说:“秘诀就是——弥新历久。”
仅仅是颠倒了一下词序,便呈现出极具思辨色彩的内涵——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生命力自然更长久。
在“弥新历久”的理念指引下,浙江财经大学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地从内容方法、理念手段等方面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突出“五心”,着力构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让年轻学子的心与学校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个体与整体的生态式融合与共生成长。
宣传,须巧“入心”
浙江财经大学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工作的旗帜和引领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三坚持一重视”为方式方法,确保宣传教育入脑入心。
学校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理论学习制度化,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龙头作用,以“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形式,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坚持以“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集体专题学习”“每学期至少阅读一部经典原著”“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基层调研”为载体强化督学;书记、校长亲自带头在校报专栏撰文,亲自上讲台、讲党课,使广大干部师生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理论宣讲常态化,学校通过网站、广播、微信等平台,多渠道第一时间宣传、第一时间学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纳入“形势政策”课堂。理论宣讲大众化,学校广泛开展朋辈宣讲,通过开展“学生讲、学生听”的“青听”活动,确保理论宣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全覆盖贴近师生。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核心,积极遵循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通过组织专题研究、师生座谈、基层调研等活动,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和自觉。
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贯彻“党建领校”方针,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对二级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中轮训,对党支部书记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党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及业务能力。
学校还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的定框架作用,多途径多层面查找问题,问诊把脉,细化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健全规范的工作体系,切实把思政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课堂,须尽“全心”
“三进”“五个三”“三风”……在浙江财经大学,思政课堂以其包容并举、兼收并蓄的理念,使得各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全心”投入。
学校积极推行“三进”,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属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教学建议》,将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引进教材课堂;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等课程,将时政信息糅进教育资源;将角色体验、问题辩论等教学方式方法融进课堂教学。
学校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了“五个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中国实践、身边案例和“六有大学生”教育为重点的“三重”内容;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文体教育齐头并进的“三维”载体;第一二三课堂贯通、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联通和理论与实践融通的“三通”途径;讨论式、调研式和参与式教育教学方法的“三式”方法;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工线教师相互配合的“三师”队伍。李金昌书记说:“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我们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需要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要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中国话,让理论家说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此外,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战略,接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学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开展“正作风、树教风、抓学风”三风主题教育;创新推出“讲学做评”四位一体师德建设体系,评选“教学突出贡献奖”,为“课堂思政”发挥育人效用树起了坚实后盾。
文化,须守“核心”
2015年5月,浙江财经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上明确将“文化荣校”列入六大发展战略,并着重强调“立德树人”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学校以项目为抓手,凝练校风、教风、学风,阐释校训,提炼“浙财精神”。发布学校形象识别VI系统,自建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等特色场馆,并通过建校友路、寻访和评选“最美浙财人”,为学生树立可见可学的群体榜样,打造校友文化品牌。
学校积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化推进实现艺体育人。2017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一举荣获一、二、三等奖17项及“优秀组织奖”;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斩获2金6银3铜的好成绩,并获得“校长杯”荣誉。
学校坚持实践育人,组织“百名学子寻访百名河长”“知行浙江”等社会活动,有效延伸和丰富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成长过程,以“竞赛实训—校内初级孵化—校外创业园孵化—加速器孵化”为路径,提供“一条龙”服务。其中,“勤育‘财经弄潮儿’创新创业文化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队伍,须真“用心”
感受着浙江财经大学全员思政的氛围,李金昌书记的自豪溢于言表,对教师们的付出更是如数家珍:
公共管理学院宋晓清老师在自己“选择困难症的经济学疗法”上自掏腰包鼓励学生办公益;市场营销系郭军灵老师课后的一鞠躬,体现出对学生、对教育的尊重;数科学院刘晓芬老师坚持30年板书授课,课程受到学生热捧,并得到《人民日报》官微的关注;省第五届师德标兵、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沈渊老师退休前被学生集体请求继续任教。
学校还高度重视思政队伍塑造,形成了一支以辅导员、思政教师、思政工作人员为主体,专业课教师、综合导师等全员参与的高素质德育工作队伍。学校的辅导员之家、辅导员最美工作室评比等思政工作被多家媒体报道。
学校的思政队伍深入学生中间,持续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和月宣教活动,强化“浙财心协”的服务功能,线上线下多方位满足学生咨询需求,构建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各职能部门落实专人在学生事务中心开设服务专窗,学生“最多跑一次”就能轻松办理日常事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阵地,须重“凝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正是浙江财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凝心”聚力效果的根本。
学校专门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党委书记、校长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党委其他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并每年在全体新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
学校积极抓好网络阵地建设管理,在优化载体结构、整合内容资源方面下功夫,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针对时事热点,联合推出“思政进行时”等专栏专题互动,用网络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推送与师生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形成多位一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同频共振的网络思政宣传格局。会计学院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开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20余期网络直播,累计吸引20万人次在线观看;金融学院利用微信平台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使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真正受益者。
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在网上发表高质量思政网评文章,邵慰老师《“中国方案”充分体现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在人民网理论频道首页刊发并获省社科规划理论宣传专项课题;辅导员费伟平的作品《诗和远方,我们都要》荣获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优秀奖。
李金昌书记曾在青年教师讲座中指出: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要有教书育人的信念,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要有关爱学生的真心,要有站稳讲台的底气,要有能感动自己的才气,更要有严格要求学生的勇气。
进入新时代,体现新作为,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浸润培育下,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浙财这片热土上一定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