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4日,贵州日报第7版刊发我校赵光辉教授理论文章《建设贵州无水港连接“一带一路”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文章指出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成为2019年热门,掀起新一轮西部地区对外发展新高潮,重庆、四川等地方政府都在出台新政策旨在打通出海口,贵州处在支点位置,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无水港建设将广东和广西出海口连接起来,变成贵州对外开放和对内通道前沿。全文如下:
加快建设贵州内陆无水港建设,既是客观规律,更是推进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战略联盟的基础条件。加快建设贵州无水港的机遇如下:交通强国战略为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建设已成为贵州融入“一带一路”的“快捷键”;我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为无水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国家“放管服”改革为贵州无水港通关“单一窗口”建设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我省发展无水港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笔者认为要落实好以下措施。
明确战略定位。在陆水联运交通枢纽打造无水港。依托“一带一路”沿线战略支点港口,打造贵州无水港出海大通道,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代智慧物流枢纽中心。向北中欧铁路对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通过沿海港口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构建陆水联运综合交通枢纽。补齐贵州水运物流短板,发挥综合交通和陆水联运特色优势,着力打通对外主要运输通道,完善内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公、铁、水、空、管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大枢纽、大路网、大运输”的陆水空河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新格局,形成无水港战略支点。
强化通道建设。提升贵州无水港辐射面。充分利用渝贵线、贵广线和贵南线高铁,打造最美黔地级名片,发挥贵阳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区桥头堡作用,打通贵州连通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快速铁路通道,实现贵阳至周边省会城市及全国主要经济区2至7小时铁路到达“三横四纵五射”布局形态。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构建“中心集聚、多极辐射、互联互通、覆盖广泛、能力充分、衔接顺畅”的高速公路网络,与高铁、航空、水运共同构成立体交通网络。
推进“大数据+无水港”融合。打造贵州现代物流中心升级版。利用我省大数据优势产业,打造“大数据+港口”,建立物流、产业等主体的内外联动信息网络。发挥信息化技术在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物流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智慧物流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实现物流信息和供需信息的互通共享,进一步提升仓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创新电子商务服务及模式。深入拓展大数据在无水港建设领域的应用,在无水港建设方面形成大数据产业发展名片。
提速对外开放大通关效率。实现贵州通关便利化。打造一批国家级的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深化关检合作,完善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电子口岸),打造经贸大数据平台,与合作省份以及东盟国家实现互联互通。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与物流企业、产业主体等信息互通互联。建立监测预警和服务应用场景,提高信息治理能力。加快交通运输要素资源、出行服务、行业管控的互联网化,提高全省物流、产业等交通运输精细化管理能力、智能化服务水平和科学化治理程度。加强数据采集获取、存储汇集、加工处理、信息安全等能力建设,以指导预警为手段加强风险防范,依靠大数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探索以“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便捷通关”为特征的物流中心,完善国际运输线路,实现内陆经济的外向型发展。
配套贵州无水港辅助体系,各方努力共建贵州无水港。做好建设贵州无水港的组织协调,制订贵州无水港发展规划,有序开展建设贵州无水港各项工作。明确无水港建设模式,探索与广西北部湾、粤港澳湾区港口合作,以“铁海联运”的方式推动本省经济发展,逐步形成贵州物流中心,建设特色港区。重视无水港港站资源的功能整合、优化与互补,加强港站间的业务合作,引导建立港站间的竞合关系,避免低效的同质竞争,增强市域范围内各无水港站的集群效应,实现各港站共赢发展。进一步转变管理服务方式,通过增设港区海关监管船停靠点等多种方便企业的举措,在监管过程中体现充分服务理念,为无水港发展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
加大海关监管运输工具、甩挂运输、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不断降低国际物流成本,提升内陆无水港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重点培养一批懂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的高精尖人才,确保物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保障无水港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GL185)阶段性成果)
相关链接: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90814/Articel07003JQ.htm